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
027-86735053
咨询热线:15337222288
地址:武汉市新洲区阳逻经济开发区韩弄村
1908年10月14日下午,38岁的光绪皇帝在他的囚禁之地——西苑瀛台涵元殿含恨去世,死前孤零零,无一人陪伴。
作为清王朝的第11位皇帝,他4岁登基,38岁去世,34年的在位时间里,几乎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朝廷大权。这既跟他本身“软弱无能”的性格有关,也跟他背后那个强大的阴影——慈禧太后,有直接性的关系。
可以这么说,光绪作为一个皇帝,生前几乎没享受到皇帝应该有的待遇,所以在他去世以后,出葬仪式异常浓重,豪华铺张,整个出殡活动消耗白银45万两,算是最后让他风光了一把。
他窝囊了一辈子,大概只有死后的这一次出殡才找回了一点皇帝的尊严。
光绪复原图
光绪在位时并没有提前建造寝陵,直到他去世的第3天,朝廷才正式颁发圣旨,宣布由溥伦、陈壁带人负责此事,最终陵址选定在了西陵的金龙峪。
陵址选定以后没多久,就安排人施工了。此后金龙裕方圆五里以内的范围呈现出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,周边家家户户的老百姓几乎都参与其中。
工程最吃紧的时候,20多家厂商,6000多人在现场同时施工,场面浩大无比,用人山人海形容丝毫不为过。
可由于工程量实在太大,加之经费紧张(国库早就被慈溪败光了),直到清王朝灭亡,光绪的寝陵依旧没有修造完成,这也导致了光绪直到5年以后才终于被入土为安。
修建中的崇陵
光绪死后不久,朝廷安排人大殓,原本他是中毒(后面科学家有证实他体内含有大量的砒霜)而死,但没有人敢说出真相,所以最后记载的结果是因病暴毙。
大殓之后,他的棺椁暂时放在了乾清宫,之后再移至景山观德殿。
1909年3月12日,光绪皇帝的出殡仪式正式举行。前面说过,由于没有提前建造寝陵,因此朝中掌权的人一番商量之下,决定先把光绪皇帝的棺椁运往清西陵庞各庄的行宫“暂时安放”。
紫禁城与庞各庄之间的距离是100多公里,当时铁路已经开通,但由于种种原因,朝廷最终决定放弃铁路,采用最原始的方式——徒步前往庞各庄出殡。
光绪出殡画面
这一个小小的决定,让上万名人员参与其中,如果加上围观的百姓,总人数恐怕超过了10万。
由于送葬的人数众多,所以看上去十分壮观,队列最前面是由清军马队开道;往后是引幡队伍,共计64人;再往后是仪仗队,约1300多人。
最中间是光绪的棺椁,棺椁外是一层棺罩,棺罩上是用黄缎绣成五爪金龙的装饰,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乘大桥,因此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“吉祥轿”,这顶大轿宽度超过5米,高度超过4米,其豪华程度可见一斑。
“吉祥轿”后面是全副武装的清军,一共排成10列,这也是大清王朝最后的脸面了。再往后就是马车队伍了,车上坐着隆裕太后、贵妃和一众皇亲国戚,当然还少不了文武百官,整个马车队伍有1400多辆马车。
吉祥轿
如此庞大的送葬队伍,很难不引起老百姓的注意。很多百姓生前没见到过皇帝、高官,听说光绪出殡,都像赶集一样,大老远就等在道路两旁,只为“一睹圣容”。
按照清王朝的规定,皇家出殡时沿途官绅、百姓可不用回避,但棺椁经过时必须下跪默哀,可当光绪的棺椁经过时,两边围观的百姓都直勾勾着脑袋目送棺椁从面前经过,无一人下跪,他们或坐或站或蹲,脸上也丝毫没有悲痛的表情。
仅从这一个细节就可知道,此时清王朝在民间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了。负责维持秩序的清军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他们并没有强迫要求围观人员下跪默哀。
而根据著名作家夏衍的回忆,老百姓听说在光绪发丧期间不能婚嫁,且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的消息后,大多数人颇有怨言。
看热闹的百姓
说回光绪的葬礼,由于“吉祥轿”规模巨大,因此需要很多的抬棺人员。据统计,在光绪葬礼中仅抬棺的人员,就多达7920余人。
他们一共分为60个班,每班128人,此外,还有240余名备用的人员,这样就可以随时替换那些体力不支的人。
人一多了,行动就慢,因此光绪帝的出殡过程,前后一共花去了4天三夜的时间。3月12日早晨出发,直到15号下午才抵达庞各庄的行宫。这之后便是繁琐的祭奠活动,一直持续了大半个月有余。
光绪皇帝的一生,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:惨,两个字就是:很惨。连从小看着光绪长大的太监寇连材(原本他是被慈溪派去监视光绪的),都说过这样一句话:光绪是全中国最惨的人。